写作是一个颇具创造性的过程,因此你在你的作品及其反响方面加入自己的情绪很正常。而当你的学术作品被某家目标期刊拒绝时,你变得灰心沮丧也很正常。本期我们将讨论稿件被拒后该如何面对,希望能帮到你。
我们都经历过心灰意冷。我们皆体味过怅然若失。我们有属于我们自己的时刻。当我们感受这些事情时,我们就会这么做,因为它们是如此重要。
—— Kristen Hadeed
某位智者曾经这样写道,职业学术研究人员终其整个职业生涯,会遇到比其他任何职业都要多的被拒情况。也许推销员是一个更为典型的“不断被拒”的职业。在你的学术职业生涯中,学术论文、资助申请和工作申请都有可能经常遭到拒绝。
论文尤其容易被拒,而当你做正确的事情并不断尝试向最高影响因子的顶级期刊投稿时,则更容易遭到拒绝。顶级期刊会保持很高的拒稿率:某些期刊的拒稿率高达90%,如《自然》(Nature)和《科学》(Science)。投向这些期刊的论文有十分之九会遭遇拒稿,而这通常发生在同行评审之前。
作为学者如何对此加以应对
在这种情况下,你需要保持耐心,继续前行,同时吸纳你的作品在此过程中得到的有效建议。
抗拒
论文遭拒使你感到痛苦,这种痛苦的第一阶段可能会让你产生某些负面想法,例如:“他们怎么能这么粗暴地对待我的作品”或者“那些关于我的研究质量的意见完全是错的”。有时,审稿人和编辑对你的作品进行的书面评价会显得毫无建设性。然而,这里的重点是,你现在遭到了这家期刊的拒绝,而你需要做的是吸收那些实用的意见和批评并用其指导自己完善作品,以便未来再次投稿。其他意见和批评则可忽略不计。
遭遇拒稿后,带着审稿意见重新审视自己的学术作品一定会让你有新的启发:你可以向一位更富经验的同事或导师寻求帮助,吸取他们对你的学术作品提出的好的积极意见,并用其改进你的研究、写作风格或者文章结构,以便未来再次投稿。抗拒的感觉不会持续很久:以“感谢您花时间处理我的稿件”以及“感谢您提供的实用且有建设性的意见”这样的话向这家期刊那位拒稿的编辑发一封简短且有礼貌的邮件是明智的。因为今后你还可能向该期刊投稿,因此给他们一个积极的印象后离开往往是一个好的主意。
气愤
在学术发表领域(以及生活中),有这样一条经验法则:被拒后不要生气。因为遭遇拒绝是很常见的。据称,温斯顿·丘吉尔(Winston Churchill)曾经说过:“屡败屡战、永不泄气是成功的必经之路(success consists of going from failure to failure without loss of enthusiasm)。”还有一点是:永远不要将你的怒火发泄到编辑身上。被拒后向编辑发送泄愤电子邮件绝对不是一个好主意,并且,这里需要再次强调,未来你还有可能向这家期刊投稿。和期刊、编辑部以及同行评审人员沟通时一定要给其留下积极的印象。
争取
许多时候,作者会认为自己得到了期刊,或者更具体一点,得到了同行评审人员的不公正对待。你的某篇论文得到的评审意见可能非常不公平、不客观或者是完全不道德的。在这些情况下,如果你认为编辑决定所依据的是你所不认同的东西,你就应该向这家期刊写信咨询更多信息或者提出申诉。这种情况是非常常见的。
作为作者,你千万不要认为自己不能和某位编辑直接沟通,特别是在你希望更多地了解为何做出这样决定的情况下。许多期刊都会和审稿人沟通,向其询问有关论文的非常具体的问题,在幕后收集大量信息,而期刊并未将这些信息分享给作者。实际上,向编辑申诉,要求对论文进行二次同行评审或者改变编辑的决定,这种情况并不少见。再糟糕又能糟糕到哪里去呢?你的论文已经被拒绝了。不过我们要记住,每一次沟通时我们都要保持礼貌和积极的态度。
沮丧
如上所述,对自己的某篇研究论文所得到的消极结果感到不悦甚至是沮丧是很正常的。你一定会卷土重来。后退一步然后更加全面地看待你所经历的这次拒稿:这次投稿也许你选择了一家具有高影响因子的知名期刊(重要提示:这么做是对的),因此遭拒往往是很正常的。接下来你可以尝试向影响因子稍低一些的期刊投送这篇论文。或者同行评审后向你反馈回来的某些意见也许真的很有价值:也许你在数据收集或分析方面的确犯了某些错误?我们是在论文尚未发表时立刻认识到这些问题好呢,还是等待让某人在你的某一篇论文写上负面评价这种更为糟糕的结果好呢?所以说,被拒总会有其积极的一面。
接受
随着时间的推移,一切尘埃落定后,你便会坦然接受编辑的决定,然后继续前行了。在此轮同行评审给出的意见中,吸取那些你和你的同事认为有价值意见,然后继续完善你的论文。接下来的目标是,将论文投向另一家期刊。你可以选择一家更注重专业性且影响因子稍低一些的期刊。被拒后,我们应避免出现一些最常见的情况发生,包括完全丧失信心(你认为这个项目应被搁置,并且认为若论文成功发表,本可以非常光彩地为自己的简历添上一笔,结果却实现不了了),或者滑向一个更不理想的境地。很多作者都会经历论文遭拒的情况,他们会将论文投向影响因子比之前低得多的期刊,标准下调幅度很大,他们只想看到自己的作品得以发表。他们仅仅是为了发表,不在乎在哪里发表,随遇而安。对于发展你的职业生涯而言,这个方法非常不明智。
论文语言润色 | 论文学术翻译 | 其他论文发表服务 | 英文基金申请书语言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