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harlesworth
  • 新闻

近日,荷兰莱顿大学定量科学研究名誉教授范瑞安(Anthony F. J. van Raan)向美国《信息科学技术协会杂志》(JASIST)投稿时采用“睡美人”来比喻科学论文发表后被关注和认可的现象,不料文章被“秒拒”。

 

编辑部发邮件给范瑞安解释,为何在数小时内未经细致评审就拒绝,因为范瑞安在论文中使用睡美人这一比喻“令人无法接受”,该比喻含有对女性“贞洁”的歧视。在格林童话中,睡美人沉睡了100年才终于等来王子的亲吻并苏醒,这样的比喻放在科学论文里并不合适。

 

以睡美人来比喻科学论文发表后的境遇是范瑞安的创意。2004年,范瑞安首次把曾长期被忽略的学术著作比作睡美人。他称,“一篇期刊论文,在很长一段时间里——5年、10年或15年,都几乎没有人对它感兴趣,然后有人突然发现了它,就像王子唤醒睡美人一样。”

 

范瑞安提出这个说法的典型根据是孟德尔的豌豆杂交育种实验。孟德尔于1866年发表豌豆杂交育种研究结果之后,一直未受到学界和社会的关注。直到1900年,欧洲三位不同国籍的植物学家在各自的杂交试验中分别验证了孟德尔的结果后,这一被埋没已久的研究才被重新发现,并且成为生物学的经典理论。

 

睡美人的说法后来逐渐得到相关学科以及更广泛的人群的认同,也陆续产生了更多的类似说法来比喻科学论文发表后的不同遭遇,如与睡美人现象刚好相反的说法,流行作品(Hits)、流星(Shooting Star)、昙花一现(Flashes in the pan)、时髦女(Smart Girls)等,用以指称论文发表后快速被认可并成为热点,但又很快被遗忘的现象。还有人用完美夫妻、王子等来描述与睡美人相关的论文被引用的情况。

 

然而,这种做法注定会遭到科学界的反对,最持否定态度的正是现在范瑞安投稿的JASIST及其上级机构国际科学计量与信息计量学会。国际科学计量与信息计量学会主席卡西迪(Cassidy Sugimoto)和JASIST主编穆斯塔法(Javed Mostafa)在2018年3月的JASIST上联合发文,认为使用文学典故来描述科学研究是一种术语乱用的现象,不应当被接受。

 

具体理由有几点。一是社会文化中的典故常常不能准确地解释科学现象,科学追求的是精准,而不是形象;二是提出新的科学术语需要经过严谨的论证(提供理论与方法基础和环境解释);三是作为科学守门人,期刊主编与审稿人应该承担术语乱象的直接责任;作为科学知识的生产者,作者应该避免使用未经论证的术语,为此JASIST还修改了“作者须知”。

 

显然,范瑞安在自己的论文中使用睡美人的比喻是撞到了枪口上,被“秒拒”似乎是情理之中的事。不过范瑞安也对此表达了不解和反驳。他认为,“封杀”睡美人的比喻是对“政治正确”的滥用。

 


文 | 南方周末 张田勘

图 | pixabay

 

分享給你的同事

推荐阅读

2019国际同行评审周 | 教你高水平的回复审稿意见

一张图看懂同行评审流程

推荐阅读

2021同行评审周专题——一文读懂同行评审的历史

同行评审人的基本守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