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界人士对同行评审的运作模式均了如指掌:研究人员完成一项研究,撰写论文并向学术期刊投稿,初审通过后,期刊将论文发送至其他“相关领域的专家”(即“审稿人”)进行评审并出具意见。今天我们通过查尔斯沃思与大家一起来聊聊这个话题
一、同行评审的现状
目前,顶级学术期刊的拒稿率居高不下(其中《自然》和《科学》等期刊的拒稿率高达90%)。如果你的论文能够通过这些期刊编辑的初审并进入同行评审环节,那么可以说是学术生涯的重要里程碑。
事实上,正是期刊通过同行评审评估论文内容这种模式给相关论文赋予了价值:这些期刊被学术数据库(如Web of Science和Scopus)收录且影响因子较高,作者希望能够在这些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同行评审对期刊声誉至关重要;论文作者完成研究并提交论文后由编辑决定是否送审。
二、“注册报告”的出现
目前还有另外一种基于同行评审的学术出版模式在学术界广受好评。试想一下,尚未开始收集数据,你的研究设计和方法论就能获得同行评审。如果评审通过,你可以安心地开展实验研究和分析,因为只要坚持执行在研究计划中已经概述的研究方法,目标期刊就会接收文终稿。
这就是注册报告(Registered Report;简称“RR”),是由开放科学中心(Center for Open Science )倡导的一种开放科学出版模式,重视高质量的研究计划(protocol),在数据收集前对研究计划进行同行评审,评审通过,论文就会被期刊暂时接收。如果确保执行研究计划中的研究方法,期刊就会发表终稿。
注册报告与其他实证类期刊论文并无二致,区别在于研究方法和分析在研究启动前就经过预注册和同行评审。这种模式的明显优势包括:确保研究在开始之前就遵守研究方案,以及杜绝各种不合理的研究实践,例如统计能力不足、选择性报告结果和发表偏见。
三、注册报告的运作机制
注册报告的作者首先提交一份第一阶段(Stage 1)的论文,其中包括引言、研究方法以及任何对研究计划有所启发的试点实验结果。然后由编辑和审稿人进行评审,评审通过后,论文被期刊原则性接收(in-principle acceptance,IPA)。只要作者按照获批的方案进行实验,期刊就保证将其论文发表。
在此之后,获得IPA的作者可以继续进行实验,在完成数据收集后提交第二阶段(Stage 2)论文,其中包括在第一阶段就已提交的引言和方法部分,以及新增的结果和讨论部分。重要的是,已通过第一阶段同行评审的论文,不得对其引言或方法部分作任何更改。这一创新模式得到研究人员普遍认可,且事实上,近期的一份报告就强调这是注册报告的显著优点。对于注册报告模式下发表的论文,读者可以确信其研究假设、数据收集和主要分析等部分不会存在太大问题。除此之外,最终发表的完整版本与其他基于同行评审的论文并无太大区别。
以上就是为大家分享的关于同行评审现状与注册报告的出现相关话题,在论文研究撰写发表中,如果您有论文润色与翻译的需求,请关注:查尔斯沃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