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上,学术著作的评审流程是将学术论文交由专家,专家提供审核意见供作者参考。评审人可能知道,也可能不知道作者是谁,但作者并不知道评审人是谁。
这种评审方式能够基本保证作者获得开放和真实的反馈,而无需担忧如何获得,同时又能保护评审人的身份,这也是20世纪以来一直为学术界所使用的原因。但是匿名评审在某些情况下可能会导致评审“不透明”。相对具名评审来说,匿名评审的审核意见会不会较为偏见、主观或措辞强硬?.*1
因此,近年开放式同行评审开始兴起,为不少期刊(尤其是公开式的期刊)所接受。这让评审人的身份公开可知,某些情况下,作者和评审人之间也可以公开交流。此类期刊认为,这种方式反过来可以建立一种专业的合作关系,最终形成经深入研究和专业审核的出版作品。这对作者的一个主要益处是,他们可以更直接地参与到评审流程中,无需再将论文交送给未知的评审人,收到审稿后只能通过期刊杂志社或编辑等反馈渠道探讨不同意见。
开放式同行评审对编辑公司或帮助作者申请和编辑初始提交论文修订版的第三方也会有益处,因为这样增强了互动性,他们可以更好地支持该流程。最后,编辑人员也会切身体会到其益处:根据开放式同行评审方法,他们的名字可以出现在出版作品中。这不仅表示他们因应用其专业知识而获得认可,更意味着他们可以确保尽最大努力完成作品的审核,并在做出任何修改前进行充分的调查。
此外,曾有报道称,一些作者认为自己的论文被拒绝出版,是有人刻意为之。确实可能出现此类情况,而开放式同行评审因其透明性可以保护作者免遭不公正的评价。另一方面,如果此类指控毫无根据,匿名评审人则得不到保护,并因此遭受作者的不公正指责。
2006年,《自然》杂志试行了四个月的开放式同行评审方法,目的是了解作者对这一系统的态度。试行期间的调查显示,74%的作者认为该流程有助于改善论文,20%持中立态度,只有6%的作者认为该流程没用。.*2
您如果对开放式同行评审或其他信息?请联系我们 helpdesk@charlesworth-group.com
(*1 Taken from http://blog.f1000research.com/2014/05/21/what-is-open-peer-review/#sthash.5PUMKPvz.dpuf, accessed 1 Feb 16.)
(*2 Taken from http://www.nature.com/nature/peerreview/debate/nature05535.html, accessed 1 Feb 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