冒充者综合征是一种自我能力否定倾向,觉得自己并不擅长自己的领域,只是个冒充者,因为偶然的机会才取得了现在的地位和职位,而同事远比自己更有经验,更有学识。
“我觉得自己是个患有多动症的小混混。和医生们谈论起我的研究课题时,我会想‘现在他们知道我只是个找茬的了’。我应该是个满头白发、口齿不清的无聊老者,这样才会让人觉得可信,不然,我看起来完全不像专业人士。真正的原因是我什么都做不了,而其他人却做得更好。每当有人向我表达正面意见时,我的面前仿佛立刻竖起了一面玻璃墙,无法接收到反馈。我总认为,他们仅仅是出于同情才会给予我正面反馈。”这是一位心理学女博士的19年临床经历。
这是许多人都会有的经历(描述者同意在本文中引用这段话)。但同时,我们更愿意相信其他人从未有过这样的想法和经历,我们更倾向于让自己深陷于冒充主义的孤独泥沼中而不能自拔。
到底是综合征,还是现象或是经历?
在当今时代,我们习惯于凡事自己默默承受,依靠谷歌诊断,像我这样的临床心理学家对此感到不安。每个问题都需要被冠以“综合症”之名,才能引起重视。也许有人更愿意听到这样的话:冒充者综合症既不是真正的医学综合症,也不是诊断结论。事实上这个术语是1978年由心理学家Pauline Rose Clance和Suzanne Imes命名的,她们发现,许多病人都是成就斐然的女性,但总觉得自己并不是真正的成功,只是愚弄了那些想法不同的人,因而精神上倍受折磨。后来,研究表明,这种认为自己不应该获得成功,随后害怕别人发现自己“无能”的感觉,不仅仅限于女性,也不是学术界专属,而是各行各业的人都可能经历的感受。
但在说自己也是冒充者综合症患者之前,请记住,自我怀疑、害怕失败是正常的感受。没有人总是对自己信心百倍,并不是信心百倍才能成功,事实上,恰恰相反。有时候觉得自己能力不足,是正常的必经过程。而冒充者综合症则是完全不同的经历:一味地认为自己不应该获得成功,同时担心自己被人揭露是骗子。无论你的冒充者感受有多强烈,或者你只是很难将成功归因于自己,你都能够从这篇博文中获得一些切实可行的见解。
谈到综合症时,人们总爱讨论自己是否“患有”这些症状,就好像在谈论病毒感染。一些研究人员(比如Sakulku和Alexander)已经开始称之为“冒充者经历”;在20世纪八十年代,Harvey和Katz曾用过“冒充者现象”这一术语。在他们1985年出版的《我如此成功,为什么总觉得自己是个骗子》一书中,从三个方面定义了冒充者现象:相信自己欺骗了别人,害怕别人发现自己在欺骗,无法将自己的成功归因于自己的才能。冒充者经历的根源常被认为是无法将自己的成功内化,也就是说,不能认识到正是自己的聪明才智,才使自己取得了成功。
冒充者经历的心理动力学
一些研究人员指出,有冒充者经历的人往往会为自己设定非常高的目标,然后要么过度准备,要么对该做的事进行拖延。他们拒绝正面反馈,将所有成功归因于外部因素。事实上,他们在任务中投入的时间比实际要求的时间多得多,但他们却得出这样的结论:没有过度准备,就不会成功。因此,自己是否为了掩盖自己的无能而花了过多的时间来完成任务,这点值得关注。
许多心理学文献将冒充主义描述为一种人格类型,这种人格类型既有着有所作为的强烈愿望,又夹杂着害怕失败和害怕成功的复杂心理,而事实上,成功会令他们感到内疚。由此可见,有冒充者经历的人对待成功,往往内心复杂。既想拥有,又害怕拥有。有时,冒充者的动态被描述为一种独特而特殊的隐秘想象。这种想象会引发羞耻心和内疚感,从而通过否认自己的成功来进行掩饰。我们对成功的意义有着完全不切实际的想法,使得这种情形进一步复杂化。当我们对自己的工作有强烈的认同感时,我们往往不会记得,无能和感觉无能是两码事。
你是否隐藏了自己的想法或从不公开展示自己的才能,是否误判了自己知识水平的真实性,关注这些问题很有用。许多有冒充者经历的人实际上从不公开显露或展示自己的才能,以此来肯定自己技不如人的想法。与之相关的是,学术界存在一种观念,认为真正的成功轻而易举,不需要付出努力,他们相信天赋异禀的神话。因此,勤奋的人会觉得自惭形秽,觉得他们付出的努力,恰恰有力证明了他们并非才华横溢的天才。因为害怕被认为天生不够聪明,因此只能极力掩盖自己努力工作的真相。
要学会应对,甚至摆脱冒充者经历,必须建立深层次的自我意识,包括对自己强加的成功标准和误判自己知识水平的情形有一定的认知。冒充者经历都是从抵挡所有正面反馈发展而成的,因此试着记下收到的所有积极评价以及自己的回应,会有所帮助。你倾向于以什么方式来减少和否定正面反馈?冒充者现象涉及到无法将别人对你的专业赞扬与你的自我认知相结合,如果不能真正感受到赞扬是别人真心给予你的,而且你也是受之无愧的,那么任何证明你成功的外在证据都将无济于事。因此,要学会适当地庆祝自己所取得的小成功和小成就。这样,时机到来时,小成就终将成为大成就。
我们在学术上或在其他领域会遇到许多挑战,建立真实的自我形象是树立积极自尊的基础。你是独一无二的,而不是特殊的。你不完美,但也不差劲。接受批评是建立真实自我形象的一项重要技能,这项技能在学术界尤其有用,如何优雅地接受打击则是核心技能之一。建立自尊的同时,切勿过度概括单个失败,也不要对自认为犯过的错误进行过多的估计。培养以成长为导向的心态,而不要过多关注具体的成就;每次学习和成长机会的获得都值得庆贺,而不仅仅在出色完成时才庆祝。
容易产生冒充者经历的人经常拼尽全力隐藏自己的缺点,对那些可能会让别人看到自己缺点的场合,则唯恐避之不及。因此,必须走出自己的舒适区,敢于冒险。习惯过度准备的人,无法想象自己会做事快速而邋遢,因此只需迫使他们大大缩短做事的时间,就足以让他们有强烈的不适感。只有这样,才能摆脱过度准备的死循环,不再把成功仅仅归因于努力工作。
指导年轻人(比如年轻的研究人员)会有助于深入了解自己的真实成就。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营造开放和诚信的环境,可以缓解学术压力带来的负面影响。只有开诚布公地谈论自己的经历,才会令我们明白,那些备受瞩目的明星研究人员也会犯错,偶尔也会怀疑自己的能力。
在学术界,期望表现出色的压力,加上想让自己看起来无所不能的野心,导致了内在的不匹配。越是试图向外界展示你的光鲜有力,内心就会越发感觉自己渺小而不光彩。有这些感受的,并不止你一人。开诚布公地谈论这些情况,我们才能首先作为一个平常人,来应对我们自身及他人的冒充者经历,坦诚地面对每个人。
需要论文润色吗?
查尔斯沃思作者服务拥有一批专家级的英国编辑团队,拥有90余年的出版服务经验,为英语非母语地区科研工作者提供高质量的论文润色、摘要编辑、数据分析等一系列发表支持服务,影响力享誉全球。点击此处了解我们的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