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于同行评议周即将到来(https://peerreviewweek.wordpress.com/),我一直在与我的编辑和研究员思考这一流程的性质。讨论最热烈的一个同行评议问题是匿名问题;知道其评议者的姓名是否对作者而言更为公平和有效?
另一方面,是否应允许评议者知道作者的姓名?学术界是学术界(一个“自相残杀的世界”),人性是人性(“人性本恶”),也许“双盲式”同行评议是最好的解决方案:作者和评议者都不知道对方的姓名,从而确保流程的公平公正。
根据我的经验,尽管越来越多的期刊在实施这种做法(或类似政策),但不幸的是研究界很小,因而总是有可能识别论文的作者(至少从老练同行评议者的角度而言是这样的),即使其姓名已从PDF文件的文首移除也是如此。期刊编辑办公室在发送PDF文件以供评议前,也经常会粗心地忘记将作者姓名从文字和PDF文件历史中删除。
同行评议的风险也可能非常高,因为在某些期刊中发表文章会影响职业生涯。在理想情况下,所有同行评议任务(前提是你接受它们)的承接都应得到严格开展,但肯定仍有许多匿名人士被邀请去评议或评论提交到《自然》和《科学》期刊的文章。这些邀请会让你觉得自己已经“入行”了。在这些期刊中,至少现在评议者仍然可看见作者姓名,但你的姓名会从作者中删除;我认为这是有好处的,因为你希望能够真诚,建设性,以及(如必要)批评性地对待你的评议。
我曾有机会评议《自然》期刊中一篇由许多与我关系密切的同事撰写的论文。事实上,至少有两名该研究的作者是我的朋友。如何应对这种情况?很显然,当你本身认识作者时,作为评议者的你很容易会“更宽松地”对待其论文(事实的确如此);在这种情况下很难做到公平公正。我记得我当时曾向编辑致信,告知其这一情况,但该编辑要求我无论如何也要继续评议,最后我也遵从了编辑的要求。我还记得,我当时并不认为该研究“对《自然》的读者有足够的意义和吸引力”(这是当时标准在线评议形式的问题之一)。但是,我并不知道其他评议者是谁,也不知道他们对论文作了何种评论。
之后我在一场会议上见到了我的朋友,还听到他们抱怨其作品所受到的“不公”评议者的评论,当时我的感觉可谓极其尴尬。他们显然认为自己的作品有资格发表在《自然》期刊中。
研究界很小,因此仅仅出于这类个人和协作原因,我认为同行评议应保持匿名形式,但评议者应始终可以选择向作者“揭示”自己的姓名。我还知道有人将这视为某种荣誉的象征,“我绝不会撰写匿名同行评议”,他们说道。是的,除非你遇到一篇糟糕的论文,而且它的作者还曾受邀参加你的婚礼。
关于同行评审的更多文章: